劳动教育课程是有效实施劳动教育的关键所在。在劳动教育课程设计上,如何让学生真正参与劳动,感受劳动的意义和价值?广州天源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源股份)提供以下3个思考路径。
- 课程思想注重观念性
在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设计中,劳动认知应居于首位,学生应具备什么样的劳动认知才能更好地体认劳动教育,并将这种认知转化成劳动行为,是我们应深入思考的问题。
心理学研究表明,若个体原有认知与新知识产生了观念冲突,在此刺激下,就能更好地发生观念转变,从而有助于提升中小学生的劳动价值体认。在课堂内外要精心选择劳动教育经典案例和素材,为学生提供认知冲突(多重选择或两难)的情境,在教师引导、家长支持、同伴互助的方式下,逐步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选择,最终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例如,某校在开设劳动教育课程中,通过向学生展示错误的劳动教育方式,让学生体认到劳动教育不仅仅是“出力流汗”的体力劳动,引发学生新旧观念之间的冲突,在此基础上,
引导学生进行概念转变,从而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体认,增强劳动教育认同感。
二、课程设计遵循小步子
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了“小步子”原则,认为应把学习内容分成一个个有逻辑顺序的小问题,而后通过逐步解决一个个小问题来实现终极目标。调研发现,小步子式的学习能够激起学生的兴趣,适合大多数中小学生,并能提升其自我效能感。中小学开设的劳动教育课程同样也是一个庞大的学
习内容体系,需要我们遵循“小步子”原则。
基于学习任务群的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正是通过课程模块、主题任务、实践活动等“小步子”来强化劳动教育课程育人价值。一个专题课程模块包括一组情境化的主题学习任务,每个学习任务包含一组结构化的实践活动,由此组成学习任务群。
- 专题化的课程模块设计
专题化的课程模块设计应该体现一定的分类逻辑。劳动学习专题模块设计有很多分类视角,可以从劳动的类型、对象、工具、材料和成果等对课程模块进行分类。
例如,从劳动类型来划分,可以分为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专题;从劳动对象来划分,可以分为个人自理、服务家人、服务集体、服务社会等专题;从劳动工具来划分,可以分为卫生清洁、收纳整理、美化环境、烹调食物、技术设计等专题。
- 情境化的主题任务设计
情境化主题设计可以围绕自然、经济、人文、社会等线索来展开。
一是自然。自然界为人类社会提供了生存和发展的永久和必要的生活资料与生产资料,主题设计可从自然环境的适应与改造这一视角来展开。
我国幅员辽阔,东西南北中自然条件差异极大,不同地区
的家庭劳动和社会劳动特点各异。例如,广东属于东亚季风区,春季低温阴雨,夏季台风频繁,秋冬干燥。以这些多发的灾害性天气应对为问题导向,可设计春季防湿、夏季防台风、秋冬季防旱等主题任务,也可根据季节特点进一步设计南方农作物或常见蔬果种植主题任务,以及山区、沿海地区季节性生产和服务业发展主题任务,等等。
二是经济。根据《纲要》精神,高年级学生应逐步开展生产劳动。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重点与特点不同,学校可充分利用这些特点,适当拓展相关学科内容,引导学生了解并适当体验相关学科在社会生产中的应用,设计相关主题任务。
例如,广东是科技创新大省,产业结构以高技术制造业、先进制造业为主,因此可设计与科技创新相关的主题任务。小学低年级安排简单手工制作任务;小学中高年级安排创意手工制作任务;初中安排机电设计与制作、数字化创意产品设计与制作等任务;高中加强与通用技术学科选择性必修 模块内容的统筹,利用现代家政技术、新技术体验与探究、现代农业等选择性必修模块内容设计任务。
三是人文。传统技艺、工艺是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中长期研究和实践的结晶,蕴含着丰富的劳动教育意义。我国非物
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是很好的劳动教育资源。
例如,广东省内 21 个地市均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其中传统制香、广式月饼制作、陶瓷陶塑、香云纱染整、彩扎、
龙舟制作等传统工艺,需要通过劳动教育来传承与创新,可以此为情境线索,结合新技术应用,设计传统工艺传承与创新主题任务。
四是社会。行业职业是社会劳动的现实载体,以社会现实职业认知与体验为情境设计主题任务,通过认识职业人物、了解职业内容、体验职业实践,让学生感受真实的社会劳动,加强与社会的联结。一方面,可以学科为依托,引导学生通过调查、体验等方式认识学科与专业选择、职业发展和行业变更的关系,认识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及其劳动内容、形式、
环境、困难等。另一方面,也可以当地某一特色行业为切入点,深入探索这一行业的相关社会职业。
例如,可以粤菜为情境线索设计“粵菜行业探秘”主题任务,并根据行业相关度设计两类主题任务:一类是美食行业中的具体职业实践,如厨师、采购员、会计、服务员等;另一类是与美食行业密切相关的其他行业体验,如种植养殖、环境保护、建筑装潢、文化旅游等。
- 结构化的实践活动设计
结构化的实践活动设计突出劳动学习任务群的序列性特征,在广度上搭建家庭、学校和社会劳动有序过渡的空间结构,在难度上搭建学段螺旋上升的时间结构,在深度上搭建知情意行循环递进的逻辑结构。结构化的实践活动一般有渗透式和项目式两种设计方式。
一是渗透式设计。渗透式设计是指结合学科常规教学,有目的、有计划地设计劳动实践活动,以学科教学支撑实践活动的开展,以实践活动丰富学科教学的资源。
以“春季防潮”主题任务为例,可结合科学、技术、艺术、综合实践活动等学科,小学低年级学习利用干布、废纸等擦拭水迹,使用抽风机,制作防滑爱心提示标语;小学中高年级学习衣物收纳,使用防潮防霉变工具,制作衣物、电器防潮罩,制作防滑爱心提示画报;初中学习墙体、地面防湿处理,使用除湿电器,使用不同材料制作吸湿工具,制作社区防滑爱心提示牌;高中学习食物防潮收纳以及家具和电器防潮养护,设计家庭、学校空气对流防潮改进方案,制作社区防滑爱心提示动画。
二是项目式设计。项目式设计是指利用劳动必修课,围绕某一主题任务设计系列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系列实践活动中系统建构某一劳动领域的知识和技能。
小学低年段主要设计家庭日常生活中简单的劳动实践活动,小学中高年段主要设计较复杂的劳动实践活动,初中主要设计复杂劳动和校内劳动等实践活动,高中主要设计与社区、社会相关的劳动实践活动。
例如,环保主题任务可设计家庭厨余垃圾分类,利用厨余
垃圾制作有机肥料并用于蔬菜种植;调查学校及周边饮食场所存在的环保问题,提出整改方案等进阶实践活动。当然,渗透式设计和项目式设计并不是截然分离的,渗透式设计也可系统设计为学科实践项目,项目式设计重在跨学科知识的综合学习和运用,也需要注意与学科教学自然衔接,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
三、课程评价强调多元化
劳动教育课程离不开评价,缺乏评价,劳动教育课程质量和效益便得不到保障。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评价应强调多元化。多元化设计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评价主体
评价主体主要有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教师、家长和学生等,但这些群体在实际开展劳动教育过程中难以真正发挥应有的效用。因此,学校和教师应作为评价的中心,同时联结教育行政部门、家长和学生参与到评价中来。
(二)评价内容
评价内容主要包括学校、教师和学生三个层面。在学校层面,应从学校的管理方面入手,考察中小学在劳动教育课程的顶层设计和运行机制等;在教师方面,考察学校教师的专业水平等;在学生方面,应考察中小学生劳动价值观的形成和劳动素养的养成等。
(三)评价方法
评价方法应是多元的,单一的评价方法不足以客观、公正地评价劳动教育课程。评价者需采用过程和终结、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课程价值、目标和内容等作全方位的审视。
*图文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删除